教师教学设计篇1
教学内容:
人教版美术四年级下册第3课黑与白
课型:造型·表现欣赏·评述
课时:1课时
教材分析:
黑白之间的相互转换,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本课通过欣赏不同手法的黑白画,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敢于表达自己对画的理解能力,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及大胆构思设计的创造力。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欣赏黑与白图形,感知黑白图形表现出来的美感,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和创作欲望。
2、指导学生用学过的图形来表现不同的正负形,使学生掌握黑与白图形的创作方法。
3、鼓励学生大胆创作,通过黑与白的结合表现生活中发现的美。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欣赏黑与白图形,感知黑白图形表现出来的美感,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和创作欲望。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用学过的图形来表现不同的正负形。
教学准备:
教师:课件。
学生:收集黑白图片、资料、绘画工具。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引导学生欣赏有关的黑与白的实物和图形,感受黑与白图形之间的相互转换,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激发他们的创作灵感。(课件展示)
(1)、生活中常见的黑与白:熊猫、足球、眼珠、太极、水墨画等;
(2)、视觉上产生错觉的黑白图片:人与杯子、老人与女孩,大树与老人;
(3)、美学上渐变的黑白图片:埃舍尔的一组鱼鸟渐变图。
活动形式:
(1)、出示有关的黑与白的实物与图形,学生欣赏、交流,找实物或图片中存在的共性;
(2)、引导学生发现黑白之间的'相互转换,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和趣;
(3)、让学生例举生活中发现的更多有关黑白的实物与图形,体会它们的美感。
[设计意图:通过分类欣赏,让学生了解黑白图形应用比较广泛,它们之间的转换会产生意想不到视觉效果,初步感知黑白图形表现出来的美感。]
二、探究规律
1、学生按照《人像与杯》的制作过程,尝试制作人像与杯的黑白正负形。
(1)、学生讨论、交流:怎样才能快速的制作出黑白结合的人像与杯图,鼓励学生用多种形式表现。
(2)、课件展示:引导学生观察人像与杯的剪贴制作过程,汲取方法。
(3)、小组合作,练习制作人像与杯图,师巡视指导。
教师教学设计篇2
教学目标
1、通过熟读课文,培养热爱自然、保护动物的感情。
2、理解逗号、句号、叹号、省略号的作用,并会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下恰当运用。
3、运用多种方法,识记7个要求会写的字,14个要求会认的字。
教学重点:
通过学习课文,理解几个标点符号的用法。
教学难点:
正确运用几种标点符号。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大家喜欢听诗歌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非常优美的诗歌,名字叫《青蛙写诗》,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生自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借助汉语拼音,请教同学、老师等办法读准字音。
2、师范读,生画出要求会写的字。
3、指名读,比比谁读得最好。
三、多种方法认读生字
1、媒体出示带汉语拼音的生字,学生认读,师纠正读不准的字音。
2、引导学生采用小组学习的方法认读生字。
(1)注意多音字“给、句、泡、号”。
(2)“串”可采用字理识字法。
(3)学习“句”时引导学生学习“包”字头儿,可列举几个这样的字:勺、勾、旬、包。
(4)注意“号”的构字比例,口是扁口。
3、进行扩词、说话练习。
三、再读课文,体会感悟
1、齐读课文,说说文中提现了几个标点符号。
2、生上黑板写定这几个标点。
3、读课后练习二的一句话,注意标点的用法。
四、作业
1、熟读课文。
2、书写要求会写的字。
3、查找资料,了解逗号、句号、省略号等标点符号的用法。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生字
1、认读要求会写的字。
2、做练习。
3、读读要求会认的字。
二、熟读课文并背诵
1、指名朗读。
2、在小组内读。
3、同桌合作读。
4、练习背诵。
5、理解课文,说说青蛙到底写的是什么诗。
三、学习标点符号的用法
1、汇报自己查找资料所了解到的有关标点的知识。
2、老师总结标点的用法。
3、做书后练习三。
4、试着用自己喜欢的标点符号说一句话。
四、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再读课文,看谁最有创意
五、课后作业
1、背诵课文。
2、用逗号、句号、省略号、叹号各写一句话
教师教学设计篇3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
1、了解丰子恺及其散文作品和漫画。
2、初步了解中国画和西洋画的风格差异。
过程和方法:
1、体会课文中生动的语言描写。
2、感受课文中所表现的童真童趣,领会充满童趣的活动中蕴含着艺术和美。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热爱生活的情趣,鼓励学生形成自己的审美观、价值观,提高艺术修养。
【教学重点、难点】
感受课文中所表现的童真童趣,领会充满童趣的活动中蕴含着艺术和美。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播放乐曲《月光下的凤尾竹》,请学生谈谈感受。
二、整体感知
速读课文,用一句最简洁的话概括课文内容。
三、精读课文,感受情趣
对于作者和他的`小伙伴们来说,这个夏夜有意思吗?速读课文,找出你认为最有意思的句子,读一读,品一品。
四、拓展欣赏,感悟体会
名家评论:
一片片落英都含蓄着人间的情味。——俞平伯
我们都爱你的漫画有诗意,一幅幅的漫画,就如一首首的小诗——带核的小诗。你诗的世界东一鳞西一爪地揭露出来,我们就像吃橄榄似的,老咂着那味儿。——朱自清
出示丰子恺的几幅漫画作品,请学生以画中主人公的口吻说一说图画所表现的主要内容。
比较丰子恺散文和漫画的相似点。
如:大量的内容取材于儿童生活;文字简练(构图简单),内涵丰富;形神兼备等等。
五、深入阅读,感受绘画美
人们常把丰子恺的作品比作一对孪生姐妹,本文中同样融入了绘画艺术的技巧,
例如:一种幽暗的光弥漫在窗际,仿佛电影中的一幕。
评析:“弥漫”一词用得好用动态的形式表现光的朦胧,富于变化,充满了美感。
绘画艺术由光线、色彩、线条等多个因素构成,文中哪些句子表现了绘画艺术美?
正在看得出神,似觉眼梢头另有一种微光,渐渐地在那里强起来。
回头一看,原来月亮已在东天的竹叶中间放出她的清光。
院子里的光景已由暖色变成寒色。
六、课堂小结
教师教学设计篇4
设计理念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也是课堂的主人,教师组织课堂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把学生作为可持续发展的教育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为此我精心设计了本节课的教学环节,通过课件、生字卡片及偏旁卡片的展示,采用各种新颖有趣的教学方法,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本节课能快乐地、自主地学习,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教材分析
本课是一篇琅琅上口的韵文,也是一首富有童趣的小儿歌,“一个大,一个小;一边多,一边少”通过简单的比较,不仅向学生展示了黄牛、小猫、鸭子、小鸟四种可爱的动物,还向学生展示了苹果、枣子、杏子、桃子四种好吃的水果。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认识并会读本课的12个生字,认识2个偏旁“犭”(反犬旁)和“鸟”(鸟字旁),认识并会读农家小院图下的8个词语。
2、知道“大──小”“多──少”两对意思相反的词语,了解量词“群”、“颗”、“堆”等的意思,学习正确使用量词。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
1.在识字教学中,师生互动,灵活地运用多种识字方法,记字形、记字义,让学生掌握生字。
2.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让学生形象地感受农家小院的景象,初步感知对具体事物的比较。
3.量词运用于教学中,图文相连,结合儿歌的学习多读多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养成留心观察生活的好习惯,感受农家的田园生活情趣。
教学重点
认识并会读本课的12个生字,认识2个偏旁“犭”(反犬旁)和“鸟”(鸟字旁),认识并会读农家小院图下的8个词语。
教学难点
知道“大──小”“多──少”两对意思相反的词语,了解量词“群”、“颗”、“堆”等的意思,学会正确使用量词,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方法
讲授法
教学准备
课件、生字卡片及偏旁卡片
课时安排
共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举例导入,揭示课题
1.师:同学们一起看大屏幕,老师问,学生答。
2.教师小结:由此可见大小、多少都是通过比较才能得知的,那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识字(二)的第7课《大小多少》。
3.教师板书课题,全班学生齐读两遍。
4.师:有一对反义词就藏在题目中,“大──小”“多──少”。像这样表示意思相反的词叫反义词。
二、初读韵文,认读生字
1.初读课文,教师提出学习要求:请同学们打开语文书翻到第68页,借助拼音自读课文,一边读一边圈出本课的生字,另外,读的时候既不要丢字,也不要加字。
2.认读生字。
duōshǎohuánɡniúzhīmāo
多少黄牛只猫
biānyāpínɡɡuǒxìnɡtáo
边鸭苹果杏桃
(1)师指出应该注意的问题。
在字音上,“边”是前鼻韵母,“黄、苹、杏”都是后鼻韵母,“少、只”都是是翘舌音,“多、黄、边、果”都是三拼音节,“只”是整体认读音节,“少、只”都是多音字,要提醒学生注意读准确。“苹、杏、桃”都是植物,所以“苹”的偏旁是草字头,“杏”的.偏旁是木字头或木字旁,“桃”的偏旁是木字旁。“猫”的左边叫“犭”(反犬旁),“鸭”的右边叫“鸟”(鸟字旁)。
(2)跟着老师读。
(3)跟着小老师读。哪位小老师愿意带着大家读一读?(指名带读)。
三、创设情境,看图学词
1.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幅漂亮的图画,看课件上的农家小院图。问:这是一个农家小院,看完图后,说说农家小院里有些什么。
2.学生回答后总结:有苹果树、枣树、鸭子、黄牛、小猫、小鸟,桌子上还有桃子和杏子。
3.认读带拼音的词语。
huángniúxiǎomāoyāzixiǎoniǎo
黄牛小猫鸭子小鸟
píngguǒzǎozixìngzitáozi
苹果枣子杏子桃子
(1)师指出应该注意的问题。
词语的朗读首先要强调读准字音,比如“鸭子”、“枣子”、“杏子”、“桃子”中的“子”要读成轻声,枣是平舌音,子既是平舌音也是整体认读音节。
(2)让学生拼读图下的8个词语。在读后引导学生发现:第一行词语都是动物的名称,第二行词语都是水果的名称。
(3)看着图下的8个词语分别找一找图画上的动物和水果,找到后跟它们都分别打声招呼。
4.去掉拼音读词语。
黄牛小猫鸭子小鸟
苹果枣子杏子桃子
(1)男女生比赛读。
(2)全班同学一起读。
四、图文结合,学习韵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把刚才读的字词朋友带入文中,看全文一共有几节?(4节),标出每一节的序号。每一节有几句话?(1句话),全文共有几句话?(4句话),哪两节比大小?(第一节和第三节),哪两节比多少?(第二节和第四节)。
2.找四个同学分别读课文的第一节、第二节、第三节和第四节。
3.课件出示第一节,学习第一节。
(1)谁大谁小?(黄牛大猫小),黄牛和猫比什么?(黄牛和猫比大小),谁和谁比大小?(黄牛和猫比大小)。
(2)认识文中的量词,数牛的时候可以一头一头地数,数猫的时候可以一只一只地数,“头”和“只”都是量词,像这样表示事物数量的词叫做量词,分别在量词“头”和“只”的下面画横线。
(3)师:一个大,一个小,一什么黄牛一什么猫?生:一个大,一个小,一头黄牛一只猫。
(4)去掉第一节的文字,看图读第一节。
4.课件出示第二节,学习第二节。
(1)谁多谁少?(鸭子多鸟少),鸭子和鸟比什么?(鸭子和鸟比多少),谁和谁比多少?(鸭子和鸟比多少)。
(2)认识文中的量词,你从哪个字看出鸭子多?(群)。用“群”数,你发现了什么?(数量多,聚在一起)。“很多只鸭子”或“好几只鸭子”在一起,可以说成“一群鸭子”。除了一群鸭子还可以说一群什么?(一群小鸡、一群小孩、一群白鹅)。“群”一般我们都用在动物身上。同一物品可以使用不同的量词,如:一群鸭子,一只鸭子;一只鸟,一群鸟。“群”和“只”都是量词,分别在量词“群”和“只”的下面画横线。
(3)师:一边多,一边少,一什么鸭子一什么鸟?生:一边多,一边少,一群鸭子一只鸟。
(4)去掉第二节的文字,看图读第二节。
5.课件出示第三节,学习第三节。
(1)谁大谁小?(苹果大枣小),苹果和枣比什么?(苹果和枣比大小),谁和谁比大小?(苹果和枣比大小)。
(2)认识文中的量词,数苹果的时候可以一个一个地数,除了一个苹果,我们还可以说一什么苹果?如:一筐苹果,一箱苹果,一篮苹果。
数枣的时候可以一颗一颗地数,除了一颗枣,我们也可以说一筐枣,一箱枣,一篮枣。
颗”和“棵”这两个字都读kē,是同音字,但意思不同。“颗”是页字旁,“颗”多指圆形或颗粒的东西,用在比较小的东西上面,如:一颗星,一颗心,一颗珍珠,你还会说一颗什么?(一颗露珠、一颗水珠、一颗宝石、一颗钻石等)。“棵”是木字旁,“棵”多用于植物,如:一棵大树,一棵小草,你还会说一棵什么?(一棵桃树、一棵柳树、一棵小树、一棵禾苗等)。
“个”和“颗”都是量词,分别在量词“个”和“颗”的下面画横线。
(3)师:一个大,一个小,一什么苹果一什么枣?生:一个大,一个小,一个苹果一颗枣。
(4)去掉第三节的文字,看图读第三节。
6.课件出示第四节,学习第四节。
(1)谁多谁少?(杏子多桃少),杏子和桃比什么?(杏子和桃比多少),谁和谁比多少?(杏子和桃比多少)。
(2)认识文中的量词,你从哪个字看出杏子多?(堆)。用“堆”数,你发现了什么?(数量多,紧紧地叠在一起)。“许多杏子”可以说成“一堆杏子”,杏子可以一堆一堆地数,还可以怎样数?(一个杏子,一箱杏子,一筐杏子等),数杏子时用“堆”,你还知道一堆什么?(一堆苹果,一堆枣,一堆桃子,一堆橘子,一堆花生,一堆树叶等),桃子除了可以一个一个地数,也可以一堆一堆地数,一箱一箱地数,一筐一筐地数。“堆”和“个”都是量词,分别在量词“堆”和“个”的下面画横线。
(3)师:一边多,一边少,一什么杏子一什么桃?生:一边多,一边少,一堆杏子一个桃。
(4)去掉第四节的文字,看图读第四节。
五、朗读韵文,体会韵味
1.课件出示量词下画横线的课文。
2.我们这篇课文是一篇韵文,韵文是讲究格律的,甚至大多数要使用相同韵母的字作句子结尾,以求押韵的文体或文章,我们这篇课文每一行的最后一个字就都使用了相同的韵母ao,韵文浅显易懂,节奏感强,琅琅上口,非常适合儿童朗读,朗读的时候,就要把这篇韵文读得很好听,要读出节奏感。
(1)听老师一边拍手一边读。
(2)全班学生一边拍手一边读。
六、根据图画试背儿歌
我们这篇课文不仅是一篇琅琅上口的韵文,也是一首富有童趣的小儿歌。
1.全班学生根据每一幅图画试背儿歌。
2.全班学生把四幅图画连起来试背儿歌。
七、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学生说。老师总结:今天我们认识并会读本课的12个生字了,认识了2个偏旁“犭”(反犬旁)和“鸟”(鸟字旁),已经会读农家小院图下的8个词语了,我们学习了课文,认识了“大──小”“多──少”两对反义词,认识了文中的量词,还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
八、布置作业
1.用量词说一说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如:一条鱼等。
2.回家后把今天学的课文读给爸爸妈妈听。
九、板书设计
7大小多少
黄牛猫鸭子鸟
苹果枣杏子桃
教师教学设计篇5
【教学目标】
1、认识“坡、割”等12个生字,会写“吗、吧”等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初步了解燕子低飞,鱼游出水面,蚂蚁搬东西与下雨的关系。
【教学重点】
识字和写字。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录音机、挂图。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揭示课题
1、放录音:
请学生回答听到的声音──雨声。
2、联系实际说一说:
引导学生由雨声想一想雨前自然界的变化,揭示课题,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借助拼音课文,把生字圈出来。
2、合作学习:
小组同学检查字音,交流记字方法。
3、检查生字学习情况:
出示生字卡片,指名读。
三、朗读课文,了解文意
1、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
2、看图学文:
出示“小白兔往家跑”的挂图,请学生回答图上画的是什么内容,并找出描写这个画面的.段落,读一读,注意读出“着急”的语气。
3、抓住重点句,指导朗读课文:
引导学生想:小白兔是怎么知道要下雨了?分别找到“燕子低飞”、“小鱼游出水面”、“蚂蚁搬东西”的段落。
⑴分角色朗读每段的对话内容,注意体会每个人物的心情。
⑵找出燕子低飞,小鱼游出水面,蚂蚁搬东西的原因,并在文中画出来。
⑶体会小白兔的想法:
由不相信→半信半疑→完全相信,并在文中找出描写小白兔想法的句子,读一读。
引导学生再想一想:
小白兔回到家里,会对妈妈说些什么,兔妈妈会说什么?
四、课后延伸,练习背诵
1、让学生想想哪些现象也说明要下雨了。
2、练习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五、课堂作业设计
1、口头填空:
⑴要下雨了,燕子()。
⑵要下雨了,小鱼()。
⑶要下雨了,蚂蚁()。
⑷要下雨了,天气()。
2、读读说说:
例:我们正忙着搬东西呢!
李老师正忙着()!
()正忙着()!
板书设计
16、要下雨了
小白兔闷
燕子低飞
小鱼游出水面
蚂蚁搬东西
教师教学设计篇6
教学目的:
1、会认“滑、玻、璃、碎、攒”等9个生字,会写“骄傲”这个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领会故事中的道理和感情,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3、知道老奶奶为什么写我为你骄傲,学会承担责任,学会宽容。
重难点:
1、认识生字,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承担责任,学会宽容。
资源选用:
1、生字卡片、图片。
2、电脑、电视、根据IP资源制作的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初步感知课文
1、谈话:你知道骄傲是什么意思吗?(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一说“骄傲”的意思。)
2、出示插图,交待“我为你骄傲”是图中老奶奶写给小男孩的一句话,在这句话中“骄傲”是什么意思呢?老奶奶为什么要说“我为你骄傲”?答案就在课文里,大家只要认真地读了课文,就一定能解答这些问题。(齐读课题)
3、现在我们一起来听听这个故事。(看电视,听故事)
二、初步感知课文,学习生字、词语
1、借助拼音把课文读一读。请听要求:自由读,边读边勾出生字,注意把字音读准确,把课文读通顺。
2、出示生字,多种形式认读生字。
3、出示词语,认读词语。(播放课件)
三、感情朗读,想象感悟
1、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默读想象“我”和小伙伴扔小石头时那开心,有趣的场面,想象在这种情境中“我”和小伙伴的神态、动作、语言。
(2)创造性地复述这一段课文。
(3)重点练读:我们看着石头像子弹一样射出,又像流星一样从天而降,觉得很开心,很有趣。
2、学习当听到玻璃破碎的声音时,孩子们的神态、动作会有怎样的.变化?想象他们逃走的情景,入情入境朗读第二自然段。
(1)自由读。
(2)重点练读:我们听到玻璃破碎的声音,就像兔子一样飞快地逃走了。(播放课件)
3、变无声为有声,想象如果老奶奶当面说这句话,会是什么样的表情,怎样的语调?练读“我为你骄傲”一句。学生谈谈老奶奶为什么说这句话。
四、写字指导
1、出示生字,观察字形。(播放电视)
2、请学生练习组词。
教师教学设计篇7
教材分析: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一文是我国著名语言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北大教授季羡林先生写的一篇精美的短文,作者先点明德国是一个爱花的国度,然后回忆了自己早年在德国留学时亲身感受到的德国人非常爱花;接着有优美生动的语言,描述了德国家家户户窗口都开满鲜花的情景,并抒发自己的感慨: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种境界颇耐人寻味,最后讲述作者再次来到德国,又看到这番情景,表达了自己旧地重游的感受,即对德国奇丽风景和与众不同风俗习惯的赞美之情。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积累课文中优美词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自然段。了解作者所介绍的德国风景与风俗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课前搜集资料预习,课堂朗读等,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从中受到启示与教育。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异域风情,理解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人生境界。
教学重点与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有感情地朗读。
2、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并从中受到教育。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含德国风光图、课文重点词句段、小练笔)
一盆花
教学课时: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欣赏画面,激趣导入
1、同学们,在五彩斑斓的世界里,有许多美的东西,在中国,有让我们引以为豪的锦绣山河、优秀的中华文化。而德国,也是一个美得像童话一样的地方。今天,我们一起去德国看看。好吗?
2、欣赏德国风光片,导入新课
3、德国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二、直奔中心,引导质疑
1、季老先生又是怎么赞美德国的呢,他发出了怎样的感叹?(出示中心句)
2、读了这个句子,你有疑问吗?
3、课文是怎样具体描写的呢?
现在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拿出笔来,分别用不同的符号画出文中描写景色奇丽,民族奇特的句子。
三、读中感悟,领略美景
1、谁来说说,你从哪些语句感受到景色奇丽
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2、品读这两个句子
3、理解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山阴道的意思。
4、在朗读中感受花多而美。
5、指导朗读,想象意境
四、品读课文,感悟理解
1、你从哪些语句感受到民族的奇特
家家户户都在养花。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接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2、文中三个都让你感受到德国人养花有什么特别之处呢?
3、什么是花的脊梁?
4、正是这样你读懂了什么?
5、这是一种怎样的境界呢?
6、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意思。
7、生活中有这种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例子吗?
8、指导朗读。
五、创设情景,课外延伸
1、当季老先生再次踏上这片土地时,他又看到了怎样的景象?
2、从文中的又是你能体会到什么?
3、四五十年了,这种奇丽的景色依然如故,这让季老先生产生怎样的感受呢?
这里的美丽指什么?
4、在梦中有怎样的花?又有怎样思乡愁绪呢?
5、再读课题。
6、总结延伸。
板书设计: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设计说明:
新课改下的语文课堂意味着学生要自觉做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在课堂上切实变被动为主动,变强制为自觉,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所以本课的设计重在运用多媒体课件调动学生的各个感觉器官,刺激视觉、听觉,从音、画等多方面激发学生的美好情感,把语言文字变成生动形象的画面,达到入情入境的境界。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教师适时引导或同学合作学习,共同解决疑难,从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语文综合素养。
教师教学设计篇8
[学习目标]
1.认识4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含义深刻的词句的意思,领会作者语言的精妙。
4.理解作者对生命的感悟,树立无所畏惧的勇气和信心。
[课前准备]
1.预习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教师准备《维也纳春天的三个画面》全文和阅读练习《泥土里,成长着大片大片彩色的故事》。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当你看到花儿在阳光下绽开笑脸,在温室里展露娇媚时,也许你并不会太在意,然而当你面对千万朵在冷风冷雨中怒放的小花的时候,你可以熟视无睹吗,你又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呢?让我们跟作者一起去风雨中赏花吧!
(板书课题,齐读。)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把字读准,把句子读通顺。
2.认识本课生字:吕、滥、厘、刷。
3.师生轮读,互相评价。
4.交流:作者在维也纳经历了一件什么事?
三、点上探究,体验情感
1.维也纳的春天犹如一位善变的魔术师,作者的情感也随之跌宕起伏。细读课文,体会作者情感的变化,联系上下文想一想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要求:文中直接表达的请画出来;没有明确表达的,请用心体会。
2.比一比谁先走过作者的情感线路。(椭圆代表情感变化,问号代表其变化原因。)
四、品味语言,情感共鸣
1.默读课文,把自己喜欢的部分再美美地读几遍,体会体会作者内心的感受。
2.找出自己认为写得好的词语细细品味,感受作者用词的精妙。
3.有感情地朗读全文,读出作者的`失望──吃惊──遗憾──惊奇──震撼。
五、回归全组,升华思想
请同学们结合本文及前面三篇课文,和小组同学谈谈自己对人生、对生命的再认识。
六、拓展阅读,同步练习
1.向学生推荐阅读《维也纳春天的三个画面》全文。
2.鼓励学生阅读练习《泥土里,成长着大片大片彩色的故事》。
编辑短评:教学设计思路非常清晰,由点到面,在扎实的语文学习中使学生获得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提升。(熊宁宁)
(福建省安溪县第三实验小学陈艺梅(原创作品))
教师教学设计20篇9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能够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描写体会人物的情感。
过程与方法目标:
能找出描写黄继光语言、动作的相关语句,从中感受他的英雄气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了解黄继光在战役中的英勇表现,感悟革命英雄主义气概,培养爱国主义、国际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
学会从描写人物动作、语言的语句中体会人物的精神品质。
教学难点:
了解黄继光在战役中的英勇表现,学习他爱国主义的革命精神。
教学过程:
一、情景渲染,触动情感
1.以近期热播的红色影片导入课堂,激发学生情感。
2.播放上甘岭战役的相关介绍,学生了解故事发生的背景。让学生直观感知,从而将学生自然而然带入到故事中去。
二、整体感知,读中感悟
1、课件展示阅读提示,明确本文的学习方法,说说自己心目中的英雄形象。
2、自读自悟,说说本文主要写了黄继光的什么英雄故事,进行简要概括。
3、结合视频资料,分析597.9高地在战役中的重要地位。从而体会黄继光临危受命,不怕牺牲,英勇顽强的精神品质。
三、把握精髓,以读为本
第一步,自由朗读,整体感知文章的.主要内容,在学生心中初步定位黄继光的人物形象一“英勇顽强”。
第二步,静思默读,圈画出黄继光从请求任务到完成任务过程中,描写他语言和动作的词句,并在感动之处加以批注。
第三步,重点精读,指导学生朗读品悟描写黄继光动作、语言的重点词句。感悟人物的英雄气概。
四、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1.视频播放黄继光舍身堵枪口的画面,使学生在理性认知的前提下,感性认知得到充溢。
2.课件播放战争年代保家卫国的英雄先烈和和平年代无私奉献的科学家图片,增强学生对英雄这一形象的理解,使孩子们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3.课件呈现诗歌《永恒》,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五、布置作业,落实情感
1.把黄继光的故事讲给家人或小朋友听。
2.准备一个英雄的故事,在班级故事会上讲。
教师教学设计篇10
教学目标:
1、阅读《春姐姐》认识“去、绿、鱼、曲”四个字。
2、学习韵母ü,掌握其字形、读音,会读带四声的u。
3、继续练习四声的读法。
教学重点:
认读生字和ü的四声
教学难点:
ü的四声读法,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师:同学们,你们喜欢春天吗?谁能用一两句话来说说你眼中的春天是什么样的?
学生自由发言
二、学儿歌认生字
1、师:同学们描绘的春天可真美,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关于春天的儿歌《春姐姐》老师知道咱们班的小朋友特别爱学习已经认识好多字了,看看这首儿歌中哪些字是你认识的,试着读读。
学生试读指名读师领读齐读指名读
2、师:看到小朋友们这么聪明,有五个生字宝宝很想和你们交朋友,它们是谁呢?让我们掌握欢迎它们。(课件出示生字)
试读、指名读齐读,打乱顺序读开火车读
3、试用生字说一个词或一个句子。
三、中间休息、欣赏歌曲《春天在哪里》
在同学们表现这么好,老师要奖励你们休息一会儿,来欣赏歌曲《春天在哪里》你可以趴在桌子上休息一会儿,也可以跟着拍手,还可以到台上来跳舞。
放音乐,学生自由休息。
四、学习韵母u
这首歌真好听,听完了歌,刚才认识的生字还记得吗?
齐读生字,慢读体会发音时的嘴形
师讲解:这四个字发音时嘴形是一样,这和它们的.拼音都有很大的关系,仔细观察这四个字的拼音,你有什么发现?q后面也是ü,但ü碰到j、q、x,上面的两点就要被去掉了,但它的发音还是ü
这就是今天我们要认识的新韵母ü
师示范读ü
讲解双唇成扁圆形,舌尖向前抵下齿背
齐读指名读
师:四个小声调也赶来了,这样u就能唱出好听的歌,来试一试。
试读齐读指名读随机读开火车读
使学生充分掌握ü的四种声调的读法。
五、通过游戏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同学们读得真好
谁如果能摘下神奇智慧果就会变得聪明无比,想不想来试试?注意你只有大声喊出智慧果的名字,才能把它摘下来,我们一起帮他喊吧!
指名玩游戏
(出示智慧树,指学生到前面先读后摘,其他同学跟着读)。
教师教学设计篇11
【教学目标】
1、多种描写方法综合运用来塑造人物的艺术。
2、人物形象的分析。
3、体会作品精巧含蓄的构思。(主要是文中安排几处笑的巧妙之处)
4、由孔乙己的悲惨命运认识封建科举制度的腐朽和病态社会的冷酷。
【教学重点】
1、多种描写方法综合运用来塑造人物的艺术。
2、人物形象的分析。
【教学难点】
1、体会作品精巧含蓄的构思。
2、由孔乙己的悲惨命运认识封建科举制度的腐朽和病态社会的冷酷。
【教学设想】
1、由学生自导自演的课本剧切入所讨论的问题;课堂多放给学生,以学生讨论、教师引导深入的方式来完成课堂内容。
2、课时:
1课时。
【教学材料】
学生自导自演的课本剧《孔乙己》片段。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学生讨论“窃”、“偷”二字的意义的区别导入。(大家认为“窃”和“偷”这两个字有什么不一样呢?……但有一个人却认为“窃”不是“偷”,他就是孔乙己,今天我们就来看看这个性格异常的人物。)
二、看自己班同学表演的“孔乙己”(附学生课前的表演录相)
1、看完后对同学的表演进行评价。
2、指出你认为同学表演中不足之处。
三、分析人物
1、分析主要人物孔乙己:
⑴孔乙己的扮演者谈感受。
⑵其他同学批评指正(教师深入引导并整理)。
(此步的`目的是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及分析人物)
2、短衣帮:
⑴短衣帮的扮演者谈感受。
⑵其他同学批评指正(在此过程中教师深入引导,抓住笑来分析)。
(此步目的是学习体会文章的巧妙构思)
3、掌柜的:(据时间来定,如时间不足,可先不讨论。)
⑴掌柜的扮演者谈感受。
⑵其他同学批评指正(教师深入引导并整理)。
四、讨论主题
分两步:
1、造成孔乙己悲剧的原因是什么?(学生讨论。)
2、本文揭露的主题。(师生共同讨论。)
五、进行总结
1、总结本节课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提出。)
2、总结孔乙己性格特征及文章主题。
教师教学设计篇12
教学要求:
1、激发学生读童话、编童话的兴趣,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表达能力
2、通过创编童话故事,激发学生展开想象,能有创意地表达想象中的事。
3、引导学生留心生活,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学作文、用作文的意识
教学重点
激发编写愿望,围绕习作要求编写故事。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同学们,你们喜欢童话吗?为什么?今天这节课我们编一编童话故事,当一回童话作家。
二、写法点拨,具体指导。
(点击课件,出示画面)
1、大家看,这么多的童话故事的主人公聚在一起,他们都有谁?快认认他们吧。
2、默读出示习作要求。
思考:从习作要求中,你读懂了什么?
3、小组讨论:
1)你选的是哪三位呢?
2)他们会发生什么事呢?
3)你打算通过这个故事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或者说明什么道理呢?。
4、指名交流,师生评议。板书童话四要数(时间、地点、人物、事情)。
1)为了把童话编得更精彩,你还有什么秘诀要告诉大家呢?
5、师小结:
编故事时,为了把故事编得条理清楚,我们除了要想好这个故事发生的时间是什么时候,在哪个地方,有几个小动物,在干什么事情之外,注意,还要按照事情发生的.一定顺序把事情说清楚,最好能说明一个道理哦(板:道理);最后,我们要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进行描写。下面我们就沿着这条思路去具体编,看谁编的故事别人最喜欢听。
三、创编故事学生书写,教师巡回指导。
四、评议习作。
1、佳作展示,师生共评。
2、修改童话。
五、作业:
1、继续编写童话故事。
2、把童话故事说给父母听。
板书设计:
编写童话故事
时间
神奇地点有趣人物
想想事件
道理
语言动作神态心理
教师教学设计篇13
教学目标:
1、抓住重点语句体会需处长不怕牺牲、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
2、深刻理解课题的含义。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抓住重点语句体会需处长不怕牺牲、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
2、深刻理解课题的含义。
教学难点:
抓住重点语句体会需处长不怕牺牲、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
教学过程:
一、导入,看录象激情感
1、通过初读,我们已经知道这是发生在什么时候的故事。
2、观看录象,感受红爬雪山时环境的恶劣。
3、自读课文中描写环境的句子,体会当时环境的恶劣。
4、指名读课文中描写环境的句子,读中体会环境的恶劣。并想像可能还有什么情况发生?
5、教师带读。
二、自读、自悟,理解文章内容
(一)提出问题:面对重重困难,红战士们能否经受住考验的?
1、自读课文并画出重点语句,边读边体会,
2、小组讨论。
3、全班交流。(采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形式)
(1)将
A、将让马(与士兵同心协力)
B、听说士兵被冻死,很伤心。(一愣步履踉跄眼睛迷离)
C、面对冻死的士兵,很气愤。(阴云密布肌肉抽动肌肉抖动)
D、第13自然段:吃惊自责、内疚伤心崇敬。(怔怔泪珠闪烁缓缓地庄严的礼)
读中通过理解词语感悟将的情感变化。
(2)需处长(读出不同的理解。)
A、抓住重点词语感悟需处长的精神。(一尊塑像倚着单薄)
B、想象需处长在牺牲前会想什么?
C、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
三、理解题目、解题。
1、理解题目、解题:此时,你对题目有了什么更深的.理解?
2、教师小结:需处长像一座丰碑,矗立在长征路上,指引道路。
四、理解最后一段的含义。
1、齐读最后一段。
2、你读懂了什么?
3、看录象,分享红胜利时的喜悦。
五、总结全文,引导学生把课内知识向课外延伸,激发学生对先烈的无限崇敬之情。
1、学生展示自己查找到的资料。
2、向学生介绍一本书《二万五千里长征》。
3、教师总结全文,激发学生对先烈的无限崇敬之情。
教师教学设计篇14
目的要求
1、了解军需处长被严寒冻死的感人事迹,学习他为了他人、为了革命的胜利,不惜牺牲自己的崇高精神。
2、弄清课文的详写与略写。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的第七自然段和最后三个自然段。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的第七自然段,从军需处长冻死时的动作、神态、穿着中,体会他的献身精神。
教学难点
弄清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为何成了一个晶莹的丰碑。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揭题,简介背景。
二、学习课后生字。
三、听录音,注意读音
四、自由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五、给课文分段。
全文可以分为四段:第一段(1自然段)
第二段(2自然段)
第三段(3—13自然段)
第四段(14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学习课文第一段。
1、齐读第一段。思考:从哪里看出部队在艰难地前进?
2、讨论。“冰坨”是什么意思?为什么把云中山比作大冰坨?“狂风呼啸,大雪纷飞”说明了什么?
3、回答以上问题。
4、概括段意。
二、学习第二段。
1、指名读这一段。思考:除了恶劣的环境,红军队伍在前进中还可能遇到哪些困难?
2、讨论:
(1)“将军早把他的马让给了重伤员”说明了什么?
(2)面对这些困难,将军想到的`是什么?
3、回答以上问题。
4、概括段意。
三、学习课文第三段。
1、齐读第三段。
2、布置自学思考题:
(1)将军的神态有几次变化?每次变化反映了他怎样的心情?
(2)说说军需处长冻死时的动作、神态和穿着。
(3)为什么说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是一座晶莹的丰碑?
3、学生按思考题思考以上问题。
4、指名回答问题。
5、概括段意。
6、有感情地朗读第三段。
四、学习第四段。
1、指名朗读这一段。思考:这支队伍能不能经受得住考验,将军还有疑虑吗?
2、讨论:
(1)为什么“将军什么话也没说”?
(2)“沉重而坚定的脚步声”说明了什么?
(3)“那声音”指的是什么?为什么说“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
3、回答问题并概括段意。
五、总结全文。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教师教学设计(整理14篇) 】相关文章:
化学教师教学设计(整理6篇) 2024-05-07
教师教学设计(整理10篇) 2024-05-07
小学教师教学设计比赛方案(整理9篇 2024-04-09
涓タ鍖绘不鐤楃殑鍖哄埆(6绡 2024-05-07
教师教学设计(整理14篇) 2024-05-07
鐝嶆儨浣滄枃(6绡 2024-05-07